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艺术史话(上) > 四、秦汉艺术

四、秦汉艺术(1 / 3)

好书推荐:文豪1978小玲建军九零年代之我的老公是矿业大亨换巢鸾凤志怪书八零对照组再婚后,逆风翻盘了高武纪元假惺惺替代品席卷天灾仙工开物龙藏带枪出巡顶级掠食者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晋末长剑谨言谁让他玩游戏王的!偏要勉强CS:才16岁,让我老登逆袭?

天才一秒记住【艾良吧】地址:ailiangxs.com

乐府

“乐府”是秦代兴起的国家音乐机构。1976年秦始皇陵区出土的错金银钮钟上就刻有“乐府”字样的铭文,说明了乐府机构的渊源。汉袭秦制,汉惠帝时朝廷设有“乐府令”之职。汉武帝时,“乐府”的规模和职能得到进一步充实。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汉武帝扩建乐府的目的是广泛采集全国各地的俗曲,以此来了解民情风俗考察政治得失,同时也反映出汉初统治者爱好民间俗乐的倾向。

汉代乐府以管理民间俗乐为主,主要任务是“采诗夜诵”,即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同时也“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书·礼乐志》),即承担写作歌词、研究音乐理论、编配伴奏、制作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等任务。通过乐府搜集整理的民歌包括来自“赵、代、秦、楚”等广阔地域内的不同风格,从《汉书·艺文志》所录西汉民歌的篇目和汉哀帝罢乐府时所列乐工的职责范围来看,乐府收集的民歌,范围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甚至包括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域各地的音乐。《汉书·艺文志》所保存的有目可考的各地民歌就有138首,当时实际采集的歌谣数量可想而知。

乐府中汇聚了当时最著名的音乐、文学人才,如汉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李延年和辞赋家司马相如等。主管官员是乐府令,下设音监、游徼、仆射三丞。乐工来自全国各地,据桓谭《新论》记载,其总人数在汉成帝时达到“千人之多”,且体系完备、分工明细。其中既有郊祭乐员、大乐鼓员、骑吹鼓员、安世乐鼓员、长乐鼓员、缦乐鼓员、东海鼓员、商乐鼓员、沛吹鼓员、陈吹鼓员、蔡讴员、齐讴员、竽员、瑟员、钟员、磬员、鼓员等表演人员,又有专门选读民歌的“夜诵员”、管理测音工作的“听工”、从事乐器制作与维修的“钟工员”“磬工员”“箫工员”“竽工员”“琴工员”“柱工员”“绳弦工员”,还有被称为“师学”的学员等。

西汉乐府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扩建,到汉成帝(前33年一前5年在位)时达到鼎盛。在乐府人员的努力下,西汉的俗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对雅乐的统治地位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遭到一些保守人士的非议。到西汉后期,国力衰退,政府对于乐府的大规模活动更无力承担庞大开支,因此史称“性不好音”的汉哀帝登基后不久即下诏说:“孔子不云乎,放郑声,郑声淫,其罢乐府官。”(《汉书·礼乐志》)将乐府中从事俗乐工作的441人全部罢免,历时106年的西汉乐府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当然,统治者所罢黜的仅仅是一个官方的音乐机构,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哀帝罢乐府之后,“百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若”。在乐府影响下盛行民乐的风气绝不是一纸禁令所能控制得了的。

乐府撤销以后,从民间选拔来的乐府艺人又重新流落民间,他们对乐府音乐的流传和各地民间音乐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扩大了“乐府”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乐府”一词,从最初的音乐机构名称,发展到代指汉代乐府机构中所搜集并配乐演唱的诗歌。后来,魏晋六朝乃至唐代文人采用乐府旧题或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写成的入乐或不入乐的诗歌,也被统称为“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被作为词、曲的别称。

相和歌和鼓吹乐

汉代乐府歌谣中有一种名为“相和歌”的形式,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晋书·乐志》),即歌唱者自击节鼓掌握节奏,由吹管和弹弦乐器相互应和为其伴奏。早期的相和歌被称作“汉世街陌讴谣之词”(《乐府古题要解》),即当时流传的民间歌谣,这种清唱歌曲没有乐器伴奏,歌词中间带有“羊”“吾”“夷”“伊”“那”“何”之类的衬词;被称为“徒歌”。后来又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晋书·乐志》)的“但歌”形式。“但歌”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有丝竹乐器伴奏的、名副其实的“相和歌”。

相和歌与舞蹈、器乐逐渐融合,又演变为相和大曲的高级形式。相和大曲是一种多段体的大型歌舞,结构复杂,一般由艳、曲、解、趋几个部分组成。艳是序曲或间奏,其音调委婉、华丽而抒情;曲是大曲的主体部分,一般由多节歌词组成,可以反复使用相同曲调或用不同曲调分别演唱几段歌词,解是各歌唱段落之间在器乐伴奏下的舞蹈部分,作品的解数与歌词的段数有关,有人认为“解”取“分解”(歌曲)之意;趋是乐曲的尾声,一般是快速热烈的。相和大曲中的高潮部分,沿袭了先秦时期古老的音乐术语,被称为“乱”,一般也出现于大曲接近结束时。相和大曲的这种结构,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保存的《陌上桑》《艳歌何尝行》等作品中有着非常清晰的体现。相和大曲的各个部分组合比较灵活,例如:《碣石》只有艳、曲;《白头吟》只有曲,另有高潮乱;《东门行》等则只有曲。

相和歌的伴奏乐队以“丝竹”乐器为主,一般包括笙、笛、琴、瑟、筝、琵琶、节鼓等。从出土的汉代奏乐俑等文物看来,这几种乐器在实际演奏时可以灵活选用,也许当时还有其他乐队组合形式。相和歌曲所用的调式称为“相和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据《魏书·乐志》所录陈仲儒的解释,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主。另外,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相和三调”之外“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侧调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关于相和诸调式的确切情况,目前尚无定论。

汉代相和歌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篇幅较长的相和大曲,已经足以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内容和情感。传世的相和歌词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等古代著作中,其中除汉代作品外,还有许多后人的拟作。汉代的相和歌对后世的音乐和文学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

汉代有一种由北方边境地区传入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乐府诗集》引刘《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秦朝末年的班壹为躲战乱而避居地处今山西西北部的楼烦地区,以游牧起家。到汉惠帝时,班壹出入、弋猎时常用旌旗、鼓吹作为财力和权力的象征,以壮声势。这一时期“鼓吹乐”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进而又被北方军士作为军乐,传入中原地区后,经由乐府改造被宫廷采纳,用于宴享、仪仗、军队凯旋等场合。

“鼓吹乐”是个较笼统的名称,凡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都可以如此命名。因此,可以将汉代的“鼓吹乐”根据乐队组织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分为几个类型:

“鼓吹”。《乐府诗集》云:“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这种形式在朝会、宴享,出行仪仗等场合演奏,也用来当作特殊恩赐表示对功臣等的亲善或安抚,汉武帝时就曾赐给南越七郡鼓吹乐。其中,用于天子宴乐、膳饮时的称“黄门鼓吹”,出行仪仗中由乐队骑在马上演奏的称“骑吹”;军队凯旋时乐手骑在马上用鼓、箫、笳、铙等演奏的称为“铙歌”或“短箫铙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帝:山河少年行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花若盛开干白事儿怎么了?有种别叫我先生大唐枭贼重生天龙截胡段誉虚竹的机缘皇后的贴身侍卫快穿:放下男主后我成了别人的宝影综:从新世界开始重生之我从天龙活到现代全民:卡牌师弱?召唤机械天灾军团!明明是天师,却总以为自己很弱!李云龙亮剑北宋从种药开始苟道长生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追风者:山花烂漫笑春风长春宫小分队穿越如懿传荒野大镖客之灭鼠新方法【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服第一弓箭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