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作曲家。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1929年归国后不久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作曲人才上起了重要作用。其作品还有《点绛唇》《抗敌歌》等。
1924年,黄自去美国欧伯林学院留学,主修心理学,兼学作曲,并先后担任该校中国同学会的文书、联络、会长。在中国同学会的工作、活动中,结识了他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同学(曾任欧伯林中国同学会副会长、会长),当时在欧伯林主修教育、兼学音乐的胡永馥。异国重逢,爱好相同,又都是学生活动的积极分子,再加上周末的小型座谈会……两人接触多了,自然也就产生了感情。1926年,他们同时在欧伯林毕业,又同时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胡永馥回国;黄自留在欧伯林转修作曲。然而黄自万万没有料到,此一去竟成永别。
胡永馥回国后就身染重病,1928年3月,终因心脏病猝发在上海逝世。得此噩耗,黄自悲痛万分,欧伯林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勾起黄自物是人非、对景难排的惆怅和痛楚。为了调换一下环境,这年秋天,他转学到耶鲁大学音乐学院。1929年3月,在这里完成了他为缅怀早逝的女友而创作的毕业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怀旧》。同年5月31日,在耶鲁大学的毕业音乐会上,由黄自的老师、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兼指挥家D·S·史密斯指挥,新港交响乐团演奏了他的这部“优秀新作”,大获成功。
《怀旧》有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动人的悲剧色彩。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引子是全曲主要形象的概括。开始,低音弦乐器奏出一个缓慢的乐句,悲凉肃穆,具有沉思和内省的性格。接着出现了叹息的音调,并由此扩展为气息宽广的倾诉般的旋律,音乐随之激动起来。开始的乐句以紧缩的形式在低音提琴上再现后,音乐在定音鼓微弱的滚奏声中逐渐静寂下来。呈示部的主部是快板,有两个主题: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来自引子中的叹息音调,逐渐发展为热情的倾诉;双簧管甜美抒情的第二主题,是对爱情生活的回忆。经过连接部,进入副部,也是优美的爱情主题,但更侧重于心理的刻画。结束部出现了庄重的众赞歌风格的主题,在末尾,悲凉肃穆的气氛又笼罩一切。展开部的调性一开始就动荡不定,音乐性格不断变化。随着一声铜钹,小号和圆号发出了哀痛的呼声,同弦乐、木管表现温馨的爱情回忆的旋律叠加在一起,把乐曲推向悲剧性的高潮。再现部中,主部的第一主题缩短了,第二主题的情绪更加浓烈。连接部只留下过渡到副部的准备句,似乎剩下的只是喟然的叹息了。副部表现对于逝去爱情的无限缱绻。结束部在众赞歌风格的主题后,紧接着出现由木管和铜管奏出的主题,庄严隆重,具有管风琴效果。然后独奏小提琴与中提琴用变成大调性格的主部的第一主题互相应和着,这是全曲的尾声。
黄自的《怀旧》在耶鲁大学的毕业音乐会上演出之后,当地许多报刊纷纷报道、热情评价:“《怀旧》显示出最佳的配器手法”,“是本届毕业音乐会所有管弦乐新作品中的佼佼者”,“是音乐会中惟一令人信服的作品”。黄自以此作品获得了作曲学士学位及一笔赴欧洲作学术性旅行的奖学金。
黄自还创造了中国音乐史的几个第一: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艾良吧【ailiangxs.com】第一时间更新《音乐经典(下)》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