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艾良吧】地址:ailiangxs.com
不知不觉,傅雷先生已经含冤离世35年了。而他那广为传阅的《傅雷家书》,历尽沧桑,也已经由三联书店出版到第五版(1998年)。傅雷于书信中对服从的谆谆教诲,成为不少知识分子教育子女的范例。而其中对文化艺术的评论,亦是其中的精华。
1957年,傅聪经过在波兰三个月的短暂准备后,参加了肖邦钢琴大赛,获得第三名,位列哈拉谢维茨(Harasiewiz)和阿什肯纳齐(Ashkenazy)之后(这两位现在也是蜚声国际的大师),并获得马祖卡(mazurka)特别奖。当时的《法国晚报》就评论说,“才华毕露的是中国钢琴家傅聪,由于他优雅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能力,在全体参赛者里显得出类拔萃”。而在傅聪得奖23年后的1980年,另一个东方人--越南的邓泰松获得肖邦比赛冠军,评论界却波澜不惊。其中的反差,我认为大概可以归结到傅雷身上,他深厚的国学根基和对西方文化的准确掌握,以及艺术家的气质,都给了傅聪莫大的影响。
傅雷非常注重对傅聪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多年的书信中,经常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很精辟的分析,以增强傅聪的艺术分析能力。同时,在日常书信中,也把东方的文化融入了傅聪的艺术思想中,使他的弹奏流露出令人信服的东方色彩。
傅聪就读于克拉可夫作参赛准备时,傅雷在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的信中,对他提到了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关系处理的妙处,以西洋古典音乐中的staccato(断音)pause(休止)等,结合国学中的音韵问题进行分析“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分析到了全诗音节与韵的变化。同时指出了“明明是悲剧,而写得不过分的哭哭啼啼,多么中庸有度,这是浪漫底克兼有古典美的绝妙典型。”
熟悉音乐的人都知道,肖邦的音乐属于浪漫主义乐派,里面充满易碎的欢乐和感伤,感情非常细腻,但同时也有人指出其中暗藏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肖邦的音乐被人誉为“花丛中的大炮”。从这个角度看来,傅雷的信里面虽说是在谈论白居易,但对傅聪理解肖邦作品却自有其启发。
傅雷对儿子的指导,除了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外,还涉及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他希望通过给傅聪介绍分析传统的哲学思想,使儿子懂得在艺术修养的问题上,应该尽量做到对感情有所控制。
为了艺术的修养,在heart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痴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傅雷家书1》转载请注明来源:艾良吧ailiangxs.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